历史沿革 兴修 扬名 损毁 重建
建筑概况

  赤山法华院主体工程占地5000平方米,其布局与圆仁法师写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一书中记载的基本一致,山门正中高悬金光闪闪的“赤山法华院”五个大字,一对雄狮盘踞山门两侧。进门即一道小桥,潺潺流水由西向东经小桥下流过,迎面就是雄伟的大雄宝殿,依山面南而坐,通往大雄定殿花岗石路两旁,东边栽的是韩国的国花“无穷花”;西边是日本国花“樱花”。樱花丛中遮掩着高1米,长6米,宽3米的“赤山法华院遗址石碑”,碑文以中、日两种文记述了园仁法师入唐示法巡礼经过。
  大雄宝殿是法华院的主体建筑,它依山面南而座,殿内供奉佛祖释迦牟尼,因他大智大勇,无敌于邪恶,故人们尊称其为“大雄”。“大雄宝殿”四个大字为原全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所题。立于佛祖两旁分别是他的两个弟子大迦叶和阿难尊者。大殿东、西、北三面墙壁绘有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和十八罗汉,壁画描绘的生动、精美。
  观音殿即东厢殿,主要供奉观音菩萨。观音菩萨端坐于殿内中央神台上,右手持内盛甘露宝瓶,左手持杨杖一束,似欲将无尽的甘露遍洒给那些虔诚善良的信土,给人以恩泽;左右侧分别是龙女和缮台单子;北壁高悬张保皋的巨幅画像;南壁高悬的是日本高僧圆仁画像及其入唐求法巡礼路线图。院内的西厢是地藏菩萨殿。地藏菩萨正襟危坐,善目低垂;护法韦陀菩萨和伽兰菩萨手持刀抢,分立两旁威严怒视,誓欲杀尽一切妖魔,保护人间平安。

赤山传说

赤山明神的由来

有山则有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赤山远古至今一直有大明神守护,护佑当地百姓平安、长寿、富足,年年有余,护佑出海渔船往来鱼虾满仓、诸事平安,是名副其实的融山神、海神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平安神。现在赤山一是有罕见天成仰面佛,即赤山大明神的仰卧神态,从赤山法华院的三佛宝殿位置平视清晰可见;二是后人据此大明神之威严而打造的盘膝坐立锻铜大明神像,向景区东南方向即可看到大明神像的背影。“沐浴大明神光,纳福添财安康”,像高58.8米的世界著名锻铜神像——赤山明神,踞山面海,护佑四方。相传,其成就了“海上王”张保皋的大业,解除了日本“天台宗师”圆仁法师的海上危难,故深受中韩日三国人民的崇拜。“明神护佑,万事成就”已成沿海各界之共同信仰。

赤山明神相关图片
>
张保皋传记
图片一

大唐追梦

张保皋出生于公元790年左右,新罗人(今韩国莞岛郡人),自幼与大海相处,性格豪迈粗犷,善使弓箭长枪,具有很强的侠义之心,成为当地的少年英雄。八世纪末,新罗贵族之间斗争纷起朝政松弛,民众怨声载道,同一时期的唐朝,经过安史之乱,全国形成藩镇割据的政治局面,为讨伐藩镇,政府需要大量兵力。在这样的社会政治背景下,张保皋和好友郑年结伴入唐开辟了更广阔的人生道路。

图片二

武宁从军

唐中期以后,各藩镇拥兵自重,赋税不入朝廷,因徐州是江淮漕运的要道,所以朝廷派重兵镇守。公元805年,原徐泗濠节度使更名为武宁军。公元807年,张保皋与好友郑年一起参加了武宁军,因其武艺高强,在平定李琦叛乱中崭露头角,公元819年李师道叛乱被平定,张保皋与郑年以功擢升为武宁军小将。

图片三

缘定赤山

后因各有所志,郑年离开了武宁军,张保皋则以赤山为中心开展贸易事业,同时为保护海上贸易的繁荣和通过佛教凝聚人心,张保皋在赤山建立了法华院。唐武宗会昌年间,朝廷崇尚道教而厌恶佛教,朝廷下旨拆除天下寺院,法华院也奉旨被拆毁,史称“会昌法难”。

图片四

清海浮沉

唐文宗太和二年(828年)张保皋回到新罗,奏请兴德王在海上要冲自己的家乡莞岛设清海镇,充任大使,兴德王拨给他一万兵镇守海防开始荡除海盗。张保皋在平定海盗后又以清海镇为大本营开辟了新罗、中国和日本三国之间的海上通道,建立海上贸易网络。

< >
圆仁与山东新罗村

圆仁(794-864),日本下野都贺郡人,年幼在原籍大慈寺出家,后至比睿山投最澄门下。839年,圆仁以“请益僧”的身份随日本派遣的遣唐使团前往中国,虽航海途中遭遇风险,终在扬州所属的海陵县东梁丰村登陆。圆仁来到扬州后,想到台州天台山进香朝拜,但未得唐朝政府的批准,并被要求随日本使团回国。圆仁心有不甘,于是和其随从一起在海州一带就岸,离开了踏上归途的日本朝贡使团船队,期望能在唐朝滞留而从事求法活动。就在圆仁一行寻找淡水之际,不期遇到从密州前往楚州送炭的新罗船队。此后,圆仁正是在新罗侨民的帮助下,在唐朝进行了多年的求法活动。后来由于遇上“会昌灭佛”运动,圆仁被迫离开唐朝并搭乘新罗商船归国,于847年返回日本。正是因为他在唐朝的这种特殊经历,使他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这部游记中,用了几乎一半以上的篇幅记载了新罗人在唐朝的侨居情况。根据圆仁的记载,唐朝的登州、莱州、密州等地,即今天山东省沿海地区分布有不少新罗侨民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