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边疆

2024年04月02日陈建红、苗威

《边疆学数字体系建设的基本内涵与核心内容


近年,“东亚数字人文创新团队”依托数字时代的技术更新,立足边疆研究,通过边疆数字平台和实验室建设赋能边疆数字化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实现了学术创新、平台凝聚、人才培养的多维共赢。发表在《新文科理论与实践》2024年第1期的小文是探索之一。其主要从边疆学文献资源聚合、数据生产平台建设和空间数据体系构建三个方面,探讨新文科视野下中国边疆学数字体系建设的基本内涵和核心内容。


新文科的发展,尤其是数字人文实践的深入展开,为边疆学数字体系建构创造了契机。利用数字技术实现全球边疆文献的多维聚合,可以更好地凝聚资源,构建边疆学的文献基础;通过人文数据生产平台进行边疆研究数据的持续生产和标准制定,可以构建边疆学的数据基础;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建设边疆多维空间呈现框架和与之相匹配的基础空间数据体系,可以构建边疆学数字空间基础。三者通过网络平台实现边疆学文献资源聚合、人文数据融合和史地空间缀合,进而形成边疆学智能增量,层叠递进数字体系。


自20世纪80年代第三次边疆研究热潮以来,边疆学的建构已取得相当的成效。从学科顶层设计到边疆理论建构,再到一系列具体边疆问题研究的展开,一众学者着力通过回答什么是边疆学,怎样建构边疆学,建设怎样的边疆学才能满足当前国内外环境下的时代需求,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边疆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但时至今日,边疆学“三大体系”建设尚未完成,“其学科地位有待被承认,在有关中国边疆学理论与方法等诸多问题上学界还存在较大分歧,取得共识尚任重道远。”边疆研究的跨学科特性、研究区域的分散性、研究资源的零散性、研究人员的分散特性,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边疆”作为一个学科的凝聚性。新文科的发展,尤其是数字技术在人文领域的应用,为边疆研究领域的学科融合、资源整合和科研团队凝聚等提供了良好契机,为边疆学学术资源体系的架构提供了新的尝试路径。


在新文科背景下实现技术与人文的融合,在技术和人文的融合实践中,降低技术门槛,增加交互性,部分实现通用化、功能模块化,是一种较为有效的途径。在边疆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基于知识谱系的文献全文检索与知识呈现平台是边疆数字基建的文献基础;基于WebGIS基本功能的历史地理空间数据平台和基于历史地图兴趣点(POI)的文献知识图谱,共同构成边疆数字基建的空间基础;基于数字人文技术的数据获取、生产和分析模型建设是边疆数字基建的人文数据基础,也是边疆研究数字方向的延展体系,为边疆研究提供持续性的国际前沿学术动态数据的同时,也为部分边疆疑难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路径。三者深度融合,逐步形成一套数字人文服务于边疆研究的数字人文环境。这一环境能够在相当程度上承担边疆研究群体在文献搜集过程中所需要付出的大量重复劳动,提高科研效率。在数字人文环境中,数字与人文是交互关系,数字技术必须理解边疆研究群体的现实需求,创新开发边疆研究所必需的技术体系,这本身是一个技术创新的过程。同时,这一过程所蕴含的与传统文献学不同的思路与方法,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边疆研究者视野的拓展、方法的创新,以及在此基础上学术书写方式的改进。




作者:陈建红、苗 威
编辑:徐晓婷


下载查看“附件”,了解更多《边疆学数字体系建设的基本内涵与核心内容》的相关内容

上一条:课赛结合:数字人文实验室多学科交叉创新育人新探索 下一条:山东大学数字人文实验室AIGC开发新动向:文翰(WH)边疆古籍大模型